叫大点声今晚家里没人冷教授网站 第123章 归咸阳

议事完毕,东方已明。廷尉道:“臣奉王命,使于河东,盖河东守稽别有他故,将返咸阳,王命蒙卿兼领二郡。今蒙骜视事,诸吏用武,纵诸侯兵多,其奈我何!臣幸成使命,将归咸阳,愿与卿辞!“

蒙骜道:”尉公之至也,从上党之刑徒。今将归也,复以何名?“

廷尉道:”稽守之归也,焉得无迹。愿以饯之,而起全家良贱。“

于是整个白天,安邑城内喜气洋洋,几乎看不出战争的气氛。蒙骜、无伤、无名等河东官吏于郡守府大宴,为即将离任的王稽饯行。同时,王稽的家臣、妾婢将王稽这几年在河东积蓄的家私打包装车。而这时,一支百余人的盐商满载着盐包,或用车,或用牲口,踏上了虞坂道。其中一个二十来人的商队由一名年过五旬的老者率领,旁边还有一名年约四旬的壮年,其他人都二三十岁,牵马拉牛,精明强干,引得周围的盐商阵阵羡叹。只不过那名老者和壮年都不怎么说话,大凡与盐商的交往,都由马队的首领代为应酬。商人们自然见多识广,看出这了群人不寻常,也就不再自找麻烦,有意无意地离他们远一点。

只用了一天,盐商们就翻过虞坂道,到达茅津上船。从这里,安邑的盐将四散到诸侯各国。不同的盐商,各有各的客户,船队也不同,就在茅津分道扬镳。但这支十余人的商队到了茅津后,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。

第二天,由十五名剑士护卫的一队官吏,由官船摆渡,在茅津过河。上岸后,直接上了对岸迎候的车队,即风驰电掣般驰往函谷关。等他们已经到达函谷关了,河东那边王稽的家人才慢条斯理地出发,一程程向蒲坂而来。

随廷尉返回咸阳的王稽,心情复杂。他向廷尉坦白了自己与诸侯交通的事实,他认为自己毫无私心,只是为了能够为秦国保留尽可能多的国土。如果失去了国土,就算自己战死阵前又有何意义呢?如果能够不战而保全国土,哪怕是部分国土,也好过战败而失去全部国土吧!

当然,他也知道,私通诸侯这个罪名有多大,它几乎就相当于反叛。在他媾和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一点。但相比于战败阵亡,如果能够保存下部分国土,哪怕手段不太光明,但最初结果是好的呀!

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夹杂私心杂念,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够得上死刑,他的心情一会儿沉一会儿浮,难以平静。

廷尉的态度倒是给了他一些安慰。在王稽说明了真相后,廷尉立即制止了他进一步的供述,以免他在不经意间,露出可以被旁人穷追猛打的把柄,让秦王也保不了他。他有话直接向秦王面奏,命运交给秦王决定,是最为稳妥的。郑安平都投降了,不也没有什么事吗?他的罪过还能比郑安平更大?而且他的理由应该比郑安平更充分!河东以一郡之地,当三晋及楚国联军进攻,其势不能敌,人所共知。战既不能,就当以外交手段解决,用损失部分国土的代价,换来核心利益不受损失,怎么说都是划算的!

长平之占结束后,王稽就在无形中结束了以粮换盐的政策。解池的盐大量出售,河东府库充盈。相比之下,汾上那些种粮的城邑就要萧条得多,这也让王稽十分得意。盐池有那么多盐,卖几百年也卖不完,却要留着换粮食,这不是傻是什么?要不是因为实现了盐的自由贸易,哪里会有这么好的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安邑,回到函谷?

廷尉还是挺为自己着想的,想到了让家人与自己分开行动这一着。如果自己明目张胆地离开,也许会被诸侯追杀吧!现在他们的目光被家人们吸引,完全想不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函谷关,几乎可以认为已经安全了。诸侯几乎不可能在函谷关再搞什么事情。

不过,进入函谷关后,王稽的心情也不轻松。虽然诸多迹象都表明,秦王可能只会对自己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,象征性地惩罚一番,但如果秦王不这样呢?自己应该如何辩白才能打消秦王的怒气,而体会到自己的苦心和忠心呢?王稽小心地向廷尉试探秦王的心思,廷尉只是回答道:王通秦律,明事理,必能秉公办理,让王稽不必忧虑,只要如实陈述实情即可。王稽对廷尉的话深以为然。他在秦王身边多年,秦王历来对许多劣行都秉承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,几乎没有处分过什么大臣……除了白起!他太不给秦王面子了!对,只要自己给足秦王面子,秦王一定会对自己网开一面……不,自己并没有犯错,只是事急从权,秦王一定能够体会自己的苦心,不加追究。

王稽就这样一会儿喜,一会儿忧,搞得自己一会儿冷,一会儿热,烦恼不已。

到了函谷关,廷尉亲自写了一封公文,上报咸阳,告知自己已经查明,河东守王稽私通诸侯是实,现已将王稽带到函谷关,请示进一步行动。于是一行人在函谷关尉家里一处僻静的庭院中住了下来。函谷尉每天奉献酒肉,不曾稍缓。

五天后,咸阳教令到达,令河东守王稽先往相府述职!

咸阳的这条教令,让王稽彻底放下了包袱。他几乎都忘记了,秦相应侯张禄与自己交情非浅,甚至可以说,张禄有今天这个地位,还多亏他的举荐。那时,为了举荐张禄,他可是没少费心思!把自己交给相府处理,不用说,一定是让张禄给自己开一条出路!

接到指令,廷尉向王稽道了贺,自己带着廷尉府的史、掾先行离开。——他们接到的教令是和王稽一起回廷尉府交令。

第二天,王稽和廷尉等一行换了朝服,仍由剑士护卫着,乘车前往渭水河边,再换官船前往咸阳。廷尉与王稽同乘一船,船上打着旗号,让诸船回避。廷尉府的史、掾另乘一船,剑士们与廷尉、王稽在一条船上,两条官船一程程行进,于两天后午时到达咸阳。到了渭桥驿,一行下了船,廷尉有廷尉府的人前来迎接,王稽则有相府的人来迎接。剑士们完成了护卫的任务,自行回营。

王稽到达相府,由原穰侯府的兵曹,现任相府兵曹接着,在相府报道。兵曹给王稽登好记,请王稽回家等候召见。行前,兵曹悄声地对王稽道:”愿稽守细思所述之事,必要详备,无可遗也。“王稽拱手相谢,问道:”君侯其安否?“

兵曹道:”犹在章台,未得归也。河东势急,王与相寝食难安,皆望守而得一断。“

王稽道:”臣久在边僻,未知天下之势……“

兵曹不等他说完,即道:”秦屡经战,虽皆胜,其力弊甚。今关中自保且不睱,无力他顾。故欲守能献河东自保之策。……守离家三载,家人悬望,未可与臣絮言,可即归家,拜亲及安幼!“王稽叙礼而辞,径直归家。

王稽家中父母尚健,复有妻儿。他在宫中为谒者,虽然爵位不高,但能亲近秦王,地位不低。秦王每有赏赐,家境十分宽裕。就任河东守后,他在咸阳周围比照公大夫的爵位获得了宅田及臣仆,全家都搬到宅田那边生活,咸阳城中的旧宅留给了兄弟居住。兄弟只是一个小吏,本来要随王稽到安邑就职,但由于王稽走后,家中父母无人照料,就留了下来。王稽获得的宅田,他得空也过去照看照看,但主要还是由臣仆耕种,自己留在城中,办自己差事。

王稽将回咸阳述职的消息,他于今天朝后得到消息,遂在官司告了假,回家准备。上司知道他的兄长是河东守,很爽快地答应了。

王稽来到咸阳城自己的家中,兄弟迎了出来,把王稽迎到堂上就坐,让自己的妻儿都出来相见。王稽知道父母妻儿都在远处的邑里,住大宅院,有臣仆侍候,也十分高兴,决定先在旧宅住上几天,等差事完了,再去乡里拜见父母,并与妻儿团聚。

厨下早已备好酒食,现在都搬上来,王稽与弟媳及侄儿女叙了礼,将主要的酒食吃了一点,就让搬到后宅,让妇孺们享用,兄弟俩留下一瓮酒和一鼎羊肉,对酎而饮。

说了几句闲话,问过家里的家务,王稽道:”吾久在河东,少闻朝政,敢言其详!“

兄弟道:”朝中大事,盖客卿蔡泽也。“

王稽道:”吾于河东亦闻之,盖楚人也。“

兄弟道:”兄但知其一。彼虽自楚来,其实燕人也。形容猥劣,不良于行,然好为大言,朝中皆厌之。闻应侯荐之于王,欲以为相,而自隐退也。王尚未许,惟观其意,或动之!“

王稽大惊,道:”应侯奈何自隐?“

兄弟道:”应侯之为相也,一饭之德必偿,睚眦之怨必报。德之怨之,沸盈朝中。“

dengbi dmxsw qqxsw yifan

shuyue epzw qqwxw xsguan

xs007 zhuike readw 23zw